新華社德國漢諾威4月25日電 綜述:漢諾威工博會上的“黑科技”
新華社記者袁帥
每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都會有一批讓人眼前一亮的新科技成果,今年也不例外,參展商在能源技術、智能制造等領域推出了不少“黑科技”。
“噴氣式”汽車
噴氣式飛機已廣為人知,但“噴氣式”汽車是什么?常見的汽車都是燒油或用電池,而盧森堡的MDI公司提出一個新思路:以高壓氣體提供動力。其原理是通過壓縮氣體將能量儲存起來,行駛時將高壓氣體釋放進專門的發動機,從而提供動力。這種“噴氣式”與噴氣式飛機的機制不一樣,倒有些像電動汽車的機制,一個高壓氣罐就相當于一塊“電池”。
這款名為Airpod的汽車目前已經開發至第二代,該車可供2人乘坐,載重300公斤,最高時速可達80公里,一次充氣可供汽車行駛最遠120公里,適合于市內交通。
這款汽車的優點是充氣時間僅需幾分鐘,遠少于電動汽車幾小時的充電時間。此外,這款汽車使用的壓縮氣體為大氣的主要成分——氮氣,使用過程中不發生燃燒等化學反應,因此完全不造成污染。
除給汽車提供能量有新方式外,給小型電子設備供能同樣有新招。由于許多小型電子設備需要安裝在無法外接電源或者不便維護的位置上,德國弗勞恩霍夫集成電路研究所開發出一種熱能采集技術,能夠從最小4攝氏度的溫差中獲得能量,可以利用工業廢熱為小型設備提供功率在幾百微瓦至幾毫瓦之間穩定而持續的電源,在理想狀況下甚至可以達到無限續航。
據介紹,這種熱能采集系統還可以附著在人體表面,有望用于可穿戴的小型電子設備。
“上天”探測引力波
現在夸人厲害都說“你咋不上天?”漢諾威工博會上還真有不少東西能“上天”。
比如曾引發全球關注的引力波,過去是地面實驗設施探測到的,而歐洲航天局計劃于2034年發射人類首個位于太空中的引力波探測系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在工博會上展出了該探測系統的模型。
這個探測系統由3個相同的飛行器構成。發射后,3個飛行器將組成等邊三角形,和地球在同一軌道上圍繞太陽飛行。這3個飛行器上均設有激光干涉儀等裝置,來探測引力波信號。由于這套系統位于太空,其組件之間的距離遠大于地面實驗裝置,研究人員認為它能探測到更多的引力波信號。
能“上天”的還有3D打印技術。美國和俄羅斯等國家都在發展能在太空中使用的3D打印技術,德國經濟部下屬的聯邦材料研究和檢測機構在本次工博會上推出了他們在這方面的最新進展。
這種可在無重力環境中使用的3D打印技術以金屬粉末為“墨粉”,使用氮氣氣流推動粉末流動,解決了無重力狀態下“墨粉”不會自主流動的問題,同時氮氣還能避免金屬粉末燃燒。今年三月份,這一技術在模擬失重環境的自由落體飛行中得到了驗證,可以“打印”出有足夠強度的金屬零部件。
在工博會現場,該項目負責人延斯·君斯特教授向記者展示了在這次飛行中打印出來的一個小“扳手”。據介紹,打印這個鑰匙大小的“扳手”只用幾分鐘時間。今后在太空用這種技術可以及時、按需制造一些零部件。
“下海”排雷機器人
除了“上天”,新科技還在“下海”。德國萊比錫大學環境技術研究院等機構推出了水下排雷機器人,可更好地保護人們安全。
德國近年來計劃在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的淺水區興建風力發電場。然而,統計數據顯示,在這一地區當前仍有歷史遺留的約160萬噸水雷等武器。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自2015年起,斥資320萬歐元,資助對水下排雷工作的研究。
此次展出的這種機器人可在水下全自動作業,工作人員只需將它投入可疑海域,就可根據其傳回的數據進行初步分析。在識別出爆炸物后,機器人會根據爆炸物的種類,有針對性地、全自動進行排除爆炸裝置、回收金屬殘骸等工作,從而避免工作人員參與危險工作。據介紹,這種水下排雷機器人可在最深50米的海域內進行作業。
漢諾威工博會自1947年創立以來,已走過超過70年的時光。在這一歷程中,它始終展示著人們在多方面探索的科技成果,上述“陸”“海”“空”等各方面案例為此提供了最新證明。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