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5日電(記者安路蒙)4日,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首次進行大規模旱作水稻種植,成功突破了“水稻離不開水”這一規律,帶動當地走上一條新型節水增糧增收的發展道路。
興安盟地處北緯46°大興安嶺南麓生態圈、世界公認的寒地水稻黃金帶,擁有天然河流水源和黑色土壤,是中國重要的稻米生產基地。數據統計顯示,2020年,興安盟水稻種植面積可達140萬畝,其中扎賚特旗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最高,旱稻種植面積為12萬畝,水稻種植面積為78萬畝。
扎賚特旗農業技術員劉復偉介紹說,水稻旱種是指種子不經過育苗和插秧,直接在旱地條件下播種,施肥、除草、防治病蟲草害等田間作業均在旱田條件下進行。2016年扎賚特旗引進旱種水稻膜下滴灌栽培技術,試驗試種成功。經測產,旱種水稻畝產可達473公斤以上。
“相較于傳統水稻種植,旱作可節約用水70%左右,而且由于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每畝可節約用肥7.5公斤左右?!眲蛡フf,旱種水稻的抗病性、抗倒伏能力更強,秸稈也沒有腥味,可為養殖業提供優質飼料。
從經濟效益來看,旱作水稻比大田玉米平均每畝增收280元左右,比傳統水稻每畝增收80元左右。扎賚特旗副旗長劉海濤說:“水稻旱作技術的推廣嘗試讓內蒙古水稻種植走上了一條新型節水增糧增收的發展之路,極大促進了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提高了種植效益,促進了農民增收。”
【糾錯】
責任編輯:
王佳寧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熱帖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