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2月6日電? 題:石頭山上活水來
新華社記者侯文坤
“這是通水后,才買的白毛巾,以前誰家敢用?用一次就得黃。”55歲的貧困戶楊培林咂了一口熱茶,又強調了一句,“是真得黃!”
荊山腹地,群山奔涌。海拔1200米的湖北保康縣馬良鎮趙家山村,寒風呼嘯,山間還蓋著一點點白雪。
楊培林的家就“藏”這大山里,家里的那條白毛巾就如同山間的雪一樣醒目,旁邊的墻上貼著,“請節約用水”。
保康地處鄂西北深山腹地,位于秦巴山區連片特困地區。該縣七成以上地區屬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地下溶洞暗河遍布,難以涵養水分,吃水一直是個問題。
“青石板上趙家山,十年就有九年干,屋檐雨水貴如油,露水也能洗把臉。”這順口溜,在趙家山村口口相傳。這里不缺石頭,最缺一口干凈的水。
“因為沒有穩定水源,不少村民為了挑兩桶水要走上十幾里的山路。有的村民吃水就靠下雨下雪蓄的‘死水’,渾濁不清。”自打楊培林記事起,這山里就圍著“吃水”的事打轉,有人盼一口家門口的干凈水,從小等到老……
“要在石頭山上找到穩定、干凈的水源太難了。”趙家山村黨支部書記趙祥華說,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當地政府和老百姓投入了大量資金和勞力,從鑿窖圍堰,到山腳“老井”提水,雖然一點一點緩解了部分村民沒水吃,吃遠水、雨雪水的問題,但穩定水量、水質的根本問題沒有解決。
“十二五”末,保康縣仍有3.3萬人因生活在喀斯特地貌環境而面臨飲水難,其中就包括了趙家山村的600余人。
飲水難,就如同卡在村民和干部喉嚨上的“硬骨頭”。
近幾年來,這塊“硬骨頭”被置于脫貧攻堅利齒之下,列為當地“一號工程”,縣委書記直接擔任農村飲水安全工作領導小組組長。
打深井!經過數十次調查勘測和嚴謹科學論證,2017年,保康第一口深井在趙家山村打下了第一鉆。1米,10米,100米……當鉆到地下483米深時,專家得出結論:“這地下水的出水量和水質有保障,可作為自來水水源!”
這消息令石頭山上的人們為之一振。馬良漆園水廠,井深1030米;店埡徐家堰水廠,井深816米;歇馬后園水廠,井深610米……從第一口深井到第十口深井,從380米到1030米。
趙祥華說,為確保井水惠及更多村民,讓“細水長流”,保康依托十口深井逐步配套建設現代化、標準化、自動化水廠;鋪設供水管網,實行跨村連片供水。“我們村這口井到今年已經覆蓋了5個村委會3000多人,主線管網2萬多米,支線管網近6萬米。”
“去年可把我累壞了!自來水、智能卡式水表都是新東西,好多老人不會用,我騎著摩托滿山跑。”隨著水廠運轉,當地設置了公益性管理崗位,楊培林成了村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管水員,“累是累,但水是甜的。”
如今,在保康喀斯特地貌地區,供水管網縱橫交錯。到去年底,保康3.3萬“石頭山”上的人再也沒了吃用干凈水的煩惱。
“活水”流入千家萬戶,滋潤了村民的生活。楊培林的地活了,思路更活了,“我流轉了80畝地種煙葉,有了水,種地更有干勁了!”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