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12月10日電(記者周勉 袁汝婷)對中國工程院院士鄒學校的采訪,約了差不多兩個月。他特別忙,幾乎每周都出差。去年,鄒學校從湖南農科院院長調任湖南農業大學校長,組織部門找他談話時特意告訴他:在新的崗位上,還是以科研為主。
老百姓“菜籃子”里裝的菜豐不豐富、合不合口味,是他最在意的事兒。鄒學校牽頭的“國家特色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項目”已經持續了幾年,除了辣椒外,餐桌上最常見的蔥姜蒜、蓮藕、茭白等蔬菜,都在研究范圍內。
“我們希望能制定出高產綠色、防病抗災又適合機械化操作的標準體系,讓老百姓吃上更便宜和安全的蔬菜。”鄒學校說,這段時間,他領銜的全國31個專家團隊正在26個實驗站開展技術推廣和培訓。
湖南人嗜辣,說鄒學校是湖南人的“椒傲”,一點不為過——目前全國數百個辣椒品種中,鄒學校和他的團隊培育的,就占了約十分之一。
1986年研究生畢業后,鄒學校和同事們就培育了以“湘研3號”“湘研5號”為代表的第一代新品種,形成“試種無不成功、推廣無不致富”之勢。后來,以“湘研10號”為代表的第二代品種,上市后,種子經銷商們常常賣斷貨。
如今,鄒學校和他的“辣椒團隊”已經開發到了以“博辣紅牛”為主的第六代。在繼續為農民增收的同時,這一代品種已將重點放到了適宜機械化收獲上,這樣可以進一步降低種植成本。
這些年來,“吃辣”在全國很多地方越來越流行,在一些過去不太吃辣的地區,人們也有了嘗辣的勇氣,這其中就有鄒學校的功勞——“湘研1號”“福湘系列”“興蔬系列”等辣度適中的品種,就是為了“照顧全國人民的口味”,通過系統研究辣椒與甜椒變種間雜種優勢,培育出的微辣型辣椒。
粗略統計,鄒學校團隊育成的辣椒品種國內累計推廣面積6000多萬畝,高峰時期約占主產區面積的50%,還在東南亞、非洲、中美洲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廣約1000萬畝。此外,他們還建成了我國最大的辣椒種質資源庫,收集和保存國內外辣椒種質資源3000多份。
讓鄒學校最難忘的,是20多年前的湘西瀘溪之行,那不僅是一次單純的科研經歷,更因讓老百姓致富,而成為他最有成就感的經歷。瀘溪是鄒學校曾對口扶貧多年的偏遠小縣,這里不僅種植辣椒歷史悠久,還因為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氣候優勢,孕育了種類多樣、個性不一的特色辣椒。
但這個國家級貧困縣的椒農們,曾經卻無法依靠辣椒擺脫貧困。
1996年,鄒學校第一次來到瀘溪時,就感慨:“這里簡直是辣椒的‘天堂’。”從那之后,20多年里,他和團隊在瀘溪相繼推廣了“興蔬301”“博辣紅麗”“博辣紅牛”等辣椒品種10余種。一開始,村民都不太信任這個寡言少語的辣椒專家,不少農民根本不相信自己種植的辣椒產量能翻兩三倍。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鄒學校發起了示范種植項目。當地農民李建成用土地入股參與種植。當年,這個目標就輕輕松松實現了——產量從畝產1000公斤增長到3000公斤。
“辣椒院士”鄒學校始終對農民懷有樸素的情感。在手機剛剛普及、接電話還要收費的年代,他每個月電話費高達3000元,絕大部分電話費,都花在了給農民答疑解惑。
記者問他,現在還會把號碼告訴椒農嗎?“怎么不告訴呢?我的電話他們隨便打。”鄒學校說,“不過,因為這些年我們團隊越來越成熟、分工越來越細,許多實際生產中的問題都由團隊成員解決掉了。”
蔬菜是受市場行情波動影響極大的產業,許多農民辛苦一年,最終有可能血本無歸,這讓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天災造成的損失,我們不能都讓菜農承擔。”鄒學校說,團隊里很早就有專人在研究蔬菜產業經濟學,他希望這方面的研究有一天能應用到實踐中,為各地布局蔬菜產業提供參考。
“相比豐收,我更在意農民有沒有增收。只有農民收入增加了,老百姓的味蕾才能嘗到更多味道,才能從‘有啥吃啥’,變成‘吃啥有啥’。”鄒學校說。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