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11月18日電(記者管建濤 楊思琪 徐步云)三次率團為國“出戰”,兩次捧回水下機器人競賽世界冠軍,身高1.8米、笑起來有點憨,“95后”男生周翰文是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動化學院一名研三學生,也是一名頗受關注的“中國隊長”。
國際水下機器人競賽是水下機器人領域高級別賽事,被譽為水下機器人領域的“世界杯”。從2017年起,周翰文就作為隊員參賽。去年8月,周翰文和隊友創新水下技術,參加該賽事并奪冠。今年8月,他所在的“E唯戰隊”從50支隊伍中脫穎而出,衛冕冠軍。
哈爾濱工程大學歷來有從事水下機器人研究的科研傳統,周翰文在大一時加入社團“E唯協會”,開始參與水下機器人的設計工作。與水下世界結緣六年多,他已經成為水下戰場的一名老兵。
周翰文介紹,在水下,一般電磁波容易被海水吸收,傳播距離短,而聲音可以傳播幾公里遠。水下機器人可以根據聲音判斷聲源位置,再利用“雙目視覺”完成水下圖像識別,從而實現信息搜集、目標抓取等一系列任務。
“一次奪冠,可能存在偶然,但連續奪冠,就說明我們的技術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周翰文說。今年,他們的表現還得到了比賽主辦方的高度認可,稱贊中國團隊在比賽中完美展示了機器人在水下航線的自主運行技能。
水下機器人競賽冠軍在哪里練就?在哈爾濱工程大學信息與通訊工程學院,一排十來間地下室就是周翰文和隊友們的“秘密基地”。走廊頂上懸掛著不少飛行器模型,墻壁上張貼著各種展板、獎狀和證書,地板上、桌子上擺滿了形態各異的水下機器人和各種器件、工具,柜子里則擺放著牙刷、牙膏等生活用品。
周翰文說,這里既是他們的實驗室,也是他們的“宿舍”,冬暖夏涼,他們很享受這樣的“技術宅”生活。
“比賽在于體驗,科研才是主業。”在周翰文看來,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任重道遠。如何把誕生于實驗室里的技術產業化,是他最關心的事。
為了讓水下機器人在復雜的海洋環境中執行各種任務,周翰文所在的團隊集智攻關,采用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數據融合、智能控制等技術,搭建了智能化無人平臺,可以應用于深海探測、信息搜集等領域,有效促進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
周翰文參與研制的水下機器人曾在西氣東輸跨江隧洞檢修中救急。整個隧洞長600米、水深50米,潛水員下水作業非常困難。在這樣狹小的空間里,水下機器人連續工作了12個小時,錄下了近500G的視頻,找到了5處螺栓銹蝕、部分防腐層脫落等問題。
“每一次進步對我來說都是巨大的激勵,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科技走進人們的生活,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周翰文坦言,常年科研經常遇到棘手的問題和心情煩躁的時刻,只有經歷了這些煎熬,才會更加珍惜和享受豐收的碩果。
如今,周翰文還在研發一款可以捕捉海參的水下機器人。“一般情況下,有經驗的潛水員能下潛到水下二三十米,而機器人能下潛到200米。”周翰文說,人們只需要一邊看著顯示器,一邊遙控機器人,就能準確找到并迅速捕捉到海參。
從比賽到科研,從實驗到產品,周翰文步履不停。他說,碩士畢業后,還將選擇攻讀博士,繼續在水下世界探尋,不斷向海洋深處挺進。為推動海洋強國建設貢獻力量,是他心中最美的愿望。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