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14日,全國人大代表,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廖昌永做客新華網2018全國兩會特別訪談。新華網 楊锘攝
新華網北京3月14日電(記者楊靜)14日,全國人大代表,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廖昌永做客新華網2018全國兩會特別訪談。在談到上海音樂學院的作品《湯顯祖》時,廖昌永稱,這部戲在中西方文化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努力,并得到觀眾肯定和行家認可。
以下為訪談主要內容:
新華網:上海音樂學院創作了一部音樂作品《湯顯祖》,也是您帶隊,引起了很大反響。上海音樂學院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上有什么樣的特點呢?
廖昌永:上海音樂學院是1927年由蔡元培先生創建的,建院90年的歷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人才。在我們學校的創作理念中,一直堅持東西方文化交融。
以前我校肖友梅先生、黃自先生作的中國藝術歌曲,對中國當代創作有著非常大的引領作用和指導作用。到后來的賀綠汀先生在解放區創作的《游擊隊歌》,鋼琴曲《牧童短笛》等都是東西方文化融合典范。近年來的《紅旗頌》《梁?!罚瑯邮侵铝τ谌诤?。所以《湯顯祖》的創作應該說是延續了學校這么多年來的辦學經驗和創作理念。
第一,為什么寫湯顯祖?因為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分別是東方和西方同時代的戲劇巔峰人物,而且很巧的是兩個人生活在同一個時代。2016年是湯公和莎翁去世400周年。以前一段時間,由于英語文化的強勢地位,世界上對湯顯祖的了解遠遠比莎士比亞少得多。我們希望通過這部戲,讓西方社會和中國人知道中國燦爛的戲劇和文學文化。
第二,歌劇的歷史有400多年,昆曲歷史也是400多年,昆曲是中國百戲之祖。在這部戲的創作中,我們將昆劇的元素融入其中,使兩種戲劇、兩種歌劇融合在一起,是一種創新。
第三,在創作形式、唱腔上用了很多板腔體的戲曲風格,融入歌劇的創作。包括我們的服裝,完全是按照明代服裝的樣式。在樂隊中,除了西洋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長號、小號、圓號之外,我們還加入了竹笛、琵琶、二胡、古箏,里面有西方形式,也有中國內容,融合度非常高。這次《湯顯祖》到國外去演出,不但引起外行觀眾的濃厚興趣,也得到了內行的高度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