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中國部署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這將為兩國經貿交流帶來哪些新機遇?
麥康年:新西蘭支持中國推動全面開放新格局、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戰略部署。新中兩國經貿關系的良好發展正是得益于兩國間的坦誠與開放。對外貿易是新西蘭民生的根基,因此,中國不斷致力于發展開放型經濟將對新西蘭產生重要影響。新西蘭需要貿易往來,而中國已成為新西蘭非常重要的市場。如果中國不再堅持開放型經濟政策,新西蘭反而會感到不安。因此,中國發展開放型經濟的任何舉動都會廣受世界歡迎。
新華網:近幾年,中國的一些科技創新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其中,高鐵、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移動支付、網購和以摩拜單車為代表的共享單車被譽為“新四大發明”。請問您體驗過“新四大發明”嗎?
麥康年:是的,我有所體驗。首先我要提的是中國得天獨厚的優勢,有巨大的人口基數與龐大的消費群體。因此,如果人們想嘗試移動支付、共享單車和電子商務等創新活動,在中國有大量的人群可提供測試。某個產品一旦獲得成功,就是巨大的成功。我在中國這3年期間,發生了許多顯著變化。
我乘坐過高鐵,令我印象深刻。高鐵重新定義了人們往返兩地之間的交通方式。新西蘭秉持“未曾擁有,則需創造”的傳統精神,是一個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國家。而在中國,創新能力來源于龐大的中國人口,來源于人民的智慧。新西蘭與中國的創新精神是彼此良好的互補。我們希望看到中國的創新精神,希望能有更多像“新四大發明”一樣的創新實踐。
新華網:您如何評價中國當今的創新能力?
麥康年:我認為中國的創新能力在逐步提高。例如之前提到的共享單車,在2年前是不存在的,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由此可見,創新不僅指傳統意義上的科技工藝創造,也包含行為方式的創新。
當我們想到“支付”一詞,我們會想到如何實現付款,所以創造了移動支付。這也是我認為中國擁有超強創新力的原因。當人們產生一個新想法并想要嘗試將其實現,就會探索很多可能性。
10年前,人們對共享單車或移動支付等概念還一無所知,但現在遍地開花。隨著中國的創新能力持續增長,依我之見,5年或10年后中國的變化將無法預測。因此,我們一定要時刻留心周圍的變化。
新華網:中新兩國將如何在創新領域開展合作?
麥康年:新中兩國已在多個領域展開合作。新西蘭所有大學與中國大學均建立了合作關系。近日,我與新西蘭一所大學的代表會面,該代表是北京大學新西蘭中心的新任外方主任。北大與新西蘭多個大學聯系緊密并開展合作項目,互派學者進行學習交流,將有力推動兩國的創新合作與發展。
目前,新西蘭設立了3個科學合作中心,致力于與中國的合作與交流。新西蘭已在醫療和非傳染性疾病等方面與中國展開合作。
此外,我認為環境科學同樣是一個重要領域。新西蘭人民珍視自己優美的自然環境,中國也擁有寶貴的環境資源,越來越重視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新中兩國在創新領域具有許多共同之處。
新華網: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根據您的觀察,中國40年來發生了哪些深刻變化?
麥康年:4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甚至可以說超過普通人的一生所見。在此我僅舉幾例加以說明。首先,中國的整體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建筑、汽車、高鐵、高速公路、人們的穿著打扮和飲食方式等,都在過去40年內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變化不是一朝一夕發生的突變,而是穩定且持續的發展。
其次,人們的思維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今天的中國是開放型社會,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人們運用創造性思維,創造不同的新鮮事物,在日常生活中享受成功果實。中國的巨變是1978年改革開放的碩果。因此,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值得學習與效仿。
新華網:這些巨變會對世界產生影響嗎?
麥康年:現在,中國經濟實力日益強大,人民更加富有,與世界聯系越發緊密、互動頻繁,中國的一舉一動對世界產生廣泛影響。這種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如今,中國游客去往世界各地,許多中國游客選擇前往新西蘭旅游,這是我們期待看到的。我們期望未來更多中國游客可前往新西蘭體驗當地風土人情。兩國人民間的交流互訪在40年前是難以想象的,而在今天已成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新華網:您提到旅游,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國。中國游客對出國旅游的要求也更加多樣化。請問大使先生,您的國家將會推出哪些便利化措施和特色旅游吸引中國游客?
麥康年:當然,我們總是想采取一些辦法來吸引中國游客前往新西蘭觀光旅游。明年恰好是中國-新西蘭旅游年,我們也為中國游客提供了一些便利化措施,比如從去年開始,中國游客可獲得最長5年多次往返簽證;我們還向中國游客開放了自助通關系統,更快捷地通過海關和移民檢查。
新華網:您如何看待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
麥康年:在我看來,中國經濟會持續向前發展。如今,世界所有經濟體都面臨重重挑戰,如人才培養、人口老齡化、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等問題。中國與其他國家一樣共同面臨著上述挑戰。但我認為,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們在決策方面擁有過人的智慧,他們意識到了所面臨的困境,正在尋求有效的解決辦法。也許前方不是一條坦途,但我確信,中國經濟前行的方向十分清晰。
(總監制:田舒斌 終審:劉加文 編審:夏小鵬 監制:韓琳 湯丹鷺 統籌:徐倩 劉丹 林雪 編輯:李小雨 攝影: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