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法國里昂3月24日電(記者應強 孟娜)初春的法國古城里昂,舊城區中世紀建筑的紅瓦房頂與新城區現代化高樓交相輝映,鮮花綠樹點綴其間,在湛藍的天空和遠處阿爾卑斯雪山的映襯下,魅力迷人。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首站里昂。這一選擇并非偶然。里昂有著許多令人感懷的中國印記,為促進中法關系發揮著重要作用。
作為法國第二大城市,里昂始建于公元前43年,在羅馬帝國時期曾是高盧都城。
里昂與中國的往來由來已久。里昂是古代“絲綢之路”西方的終點,是中國絲綢產品在歐洲的集散中心。絲綢技術傳入歐洲后,絲綢工業在里昂迅速發展,到17、18世紀時,里昂成為歐洲的絲綢之都。19世紀,清朝曾派一批青年專門來里昂學習蠶絲工藝。里昂著名的織造博物館里300萬件織造物樣品和1.5萬件衣料與成衣中,中國歷代絲綢精品占有重要的位置。
里昂和中國的另一個重要連接是教育。據里昂所在的羅納-阿爾卑斯大區(羅阿大區)議會主席讓-雅克·蓋拉納介紹,1900年時里昂是唯一教授中文的歐洲城市。1921年創立的里昂中法大學,也是中國在海外的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大學。
當年,在蔡元培和李石曾等中國教育家的協助下,法國用“庚子賠款”在里昂創辦了“中法大學”。從此,這里成了中國留學生和勤工儉學學生的聚集之地。在法勤工儉學并從事革命活動的周恩來、鄧小平、李富春、陳毅、聶榮臻、徐特立等都曾在里昂逗留過。
從1921年到1946年,中法大學共接收了473名中國學生,他們中的很多人成了二十世紀中國建設事業的中堅力量,并用自己的故事為中法交流寫下精彩篇章:藝術家常書鴻在法期間已聲名鵲起,但為保護敦煌壁畫,他毅然回國獻身于敦煌藝術,成為敦煌壁畫的“守護神”;敬隱漁、戴望舒是文化的傳遞者,翻譯了大量法文名作,為中法文學增添絢麗光彩;張若名是中國近代婦女運動先驅,是中法大學第一位中國留法女博士;何乃民是汽車工程專家,回國后為發展新中國汽車工業做出了突出貢獻;潘玉良選擇留在了法國,日后成為一代藝術大師……這個名單還可以寫得很長。
隨著中法交流的日益密切,1980年中法大學重新成立,更名為中法學院。而位于北京的中法大學舊址也于2012開設了中法文化園,為兩國文化交流搭建新平臺。
進入新時代的里昂與中國的故事更加精彩。1988年里昂率先與廣州結成友好城市、2008年上海與羅阿大區升格為友好市區、2012年中國銀行在里昂開設分行、著名的里昂燈光節設立中國角展示中國文化……里昂成為中法地區合作的典范之城。
中國領導人的到訪為里昂中國印記再添重彩。鄧小平和鄧穎超曾分別于1975年和1980年到里昂訪問,1999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了里昂。
既古老又現代的里昂正期待著習近平主席來訪,為中法交流史寫下新篇章。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