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點火,3000 牛發動機工作約6 分鐘后,順利將攜帶月壤的上升器送入到預定環月軌道,成功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這是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點火瞬間模擬 圖國家航天局供圖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踏浪前行,實現了年均約9%的增長。對于這一發展奇跡,以及中國經濟增長的路徑和取得眾多舉世矚目成就的根本原因,國內外專家學者曾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研究和闡釋。
中國生產力學會另辟蹊徑,以總結和評選中國生產力發展十大標志性成就為抓手,系統性地總結和分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生產力取得巨大發展的原因和經驗,從中探尋中國經濟社會變革的根本動力和深刻邏輯;從評選出的十大卓越企業(單位)經典發展案例中,發掘推動我國創新發展的堅實力量;從首次發布的影響未來發展走向的十大新興產業鏈集群中,深刻理解世界生產力發展變化軌跡和中國占領國際競爭制高點的機遇和挑戰。透過鮮活的生產力發展故事,解析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之謎,啟迪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征程。
中國生產力十大標志性成就,既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成果,也體現著我國生產力發展的內生動力。“雜交水稻”筑牢了我國糧食安全的基礎,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絕對的壓艙石;“高速鐵路”讓世界見證了中國速度,全面自主的成套技術更讓世界見證了中國創造;“特高壓技術”為我國發達的東部地區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為推動我國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提供了高效低碳的重大原創科技支撐;“青蒿素”為世界抗擊瘧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讓中醫再一次名揚全球;“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讓萬物實現互聯,讓中國在這一賽道上成為世界領先;“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實現了覆蓋全球范圍的全天候、高精度的導航服務能力,將國家經濟社會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載人航天工程”為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增強民族自信、帶動航空和航天產業融合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線上經濟”極大地改善和方便了人民生活,為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融合升級拓展了路徑;“完整工業體系”有效地提升了我國發展的韌性,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奠定了堅實基礎;“脫貧攻堅”夯實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基礎,為全球減貧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這些成就的驅動力在哪里?是什么促成了我國生產力標志性成就的取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驅動發展,創新引領發展;不僅僅是科學技術的創新,還是體制機制的變革,更體現為制度創新,這些創新匯聚成澎湃的創新潮流,為中國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
這背后,是始終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相結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持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這其中,離不開蓬勃成長的各類市場主體——千千萬萬的企業。它們勇于開拓,不斷創新,成為生產力發展最具活力的因素。截至2019年底,我國已有市場主體1.23億戶,其中企業3858萬戶,個體工商戶8261萬戶。包括此次發布的中國生產力發展十大卓越企業(單位)在內,這些市場主體是中國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還是中國生產力發展標志性成就的踐行者、中國生產力向著更高更快發展的推動力,更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支撐。
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正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經濟發展進入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工業經濟時代的產業運行體系正發生根本性變革。突出表現為,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各國更加重視核心產業鏈對一國經濟社會安全的重要作用。特別是,謀求國際競爭的話語權和主動權,掌控國際競爭規則和產業規則的制定權,成為塔尖上的競爭。
國家間的競爭日益表現為核心企業間的競爭。集聚了先進技術、人才和大量資本的企業,通過快速高效將最新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將進一步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的開發和培育。
只有不斷追求卓越的企業,才有機會進入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占領制高點,形成高端競爭力。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競爭也同樣如此。
用先進生產力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已成為中國現代化新征程的必答題。(文|荊棘)
相關鏈接:
?截至2020年7月底,中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4.14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高鐵3.6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
?速度等級、在線數量、行車密度、運行能力、平穩舒適性和安全可靠性等方面,中國高鐵穩居世界領先水平
?“復興號”采用的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占到84%,整體設計和關鍵技術全部自主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隨著智能化鐵路體系的不斷完善,中國鐵路正從高速時代邁入智能時代。“自主創新+智能化”讓中國高鐵繼續領跑世界,并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在世界舞臺上,中國高鐵已成為一張亮麗的中國名片 【>>>詳細】
?從改革開放初期至2019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7%提高到59.2%,這些貢獻正讓更多的土地發揮出巨大的潛力,最終轉化為大地上的生產力和碗里的糧食
?中國成功讓全球五分之一人口吃得飽吃得好的同時,還為全世界提供了解決糧食短缺的中國技術 【>>>詳細】
?特高壓技術徹底扭轉了我國電力工業長期跟隨西方發達國家發展的被動局面,誕生了“中國標準”,實現了“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
?特高壓輸電技術解決了我國電力跨區域遠距離輸送的難題,為大規模開發西部風光水可再生能源創造了條件,是我國能源革命的標志性技術成果和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重大突破
?特高壓技術是世界能源輸送的重要變革,它和我國的高鐵、航天技術一樣,都是我國對世界工業作出的重大貢獻。它敲響了世界能源變革發展的鼓點,將有力推動世界領域的能源生產和消費變革 【>>>詳細】
?在青蒿素問世和推廣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億人感染瘧疾,療效快、副作用小、價格低廉的青蒿素的出現,挽救了數以百萬計的生命
?“未來我們要把青蒿素研發做透,把論文變成藥,讓藥治得了病,讓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類。” 【>>>詳細】
?在以5G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加持下,在線醫療、在線教育、遠程會議等數字化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不斷涌現,幫助人們在疫情防控中逐步恢復生產生活
?憑借高速率、大容量、低時延高可靠三大關鍵特性,5G將由消費側和局部領域向生產側和全局領域加速滲透,成為新一代“通用目的技術”,加速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特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到來,引發世界范圍內的系統性變革
?目前近20個省市明確了對5G+工業互聯網方向的政策支持,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以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為引領的兩區、三帶、多點發展格局 【>>>詳細】
?破解星載原子鐘、導航芯片、星間鏈路等“不可能”,歷經160余項核心關鍵技術和世界級難題的攻克、500余種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研制的突破,中國北斗閃耀著三種軌道混合星座、短報文通信等獨有的中國智慧火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性能要求最高、與百姓生活關聯最緊密的巨型復雜航天系統
?到2035年左右,將建成以北斗系統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
?中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設北斗系統,建成之后主動向世界開放 【>>>詳細】
?“載人航天是當今世界技術最復雜、難度最大的航天工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說,這個領域,代表了一個國家在科技和經濟領域的實力
?環顧世界,提出過載人航天計劃的國家不少,但幾十年來,真正能夠實現獨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只有三個。如果說,載人航天是塔尖上的事業,那自主創新就是支撐中國航天人勇敢攀登的天梯
?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制完成的,有20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部門 【>>>詳細】
?“移動支付方式上的競爭只是表面,背后更大的競爭是支撐移動支付方式的軟硬件之爭,這也是中國正在勝出的競爭領域。”
?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19年我國移動支付業務共計1014.31億筆,金額347.1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7.57%和25.13%,移動支付對現金支付和刷卡支付替代效應明顯,應用增長態勢強勁
?2019年中國電子商務從業人員達5125萬人。電子商務帶動了中國經濟的數字化、制造業的智能化、線上線下供應鏈的無縫化,有效釋放了制造業潛力,使各行業得到高效協同發展 【>>>詳細】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制造業大國。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有220多種工業產品占據全球第一
?中國工業的發展壯大,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快速發展,極大提升了產業發展的整體技術水平,為其他產業發展創造了條件,對中國產業結構和要素的優化配置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數據,近年來世界工業年度增速在2%~4%徘徊,而中國工業經濟年均6.7%的增長速度,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是推動全球工業持續增長的重要力量 【>>>詳細】
?中國是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的“中國奇跡”
?共建“一帶一路”預計將幫助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
?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將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發展中首次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足以載入中國生產力發展史,乃至中華民族和人類社會發展史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