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2日電(閆雨昕)成熟的消費者向來與成熟的市場環境相伴相生。過去數年間,消費者對商品品質的要求不斷增高,而作為承擔著我國商事制度改革、承載著普通人對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工商部門,責任之重大可想而知。
2018年兩會期間,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做客新華網、中國政府網《部長之聲》,對網民關心的市場準入、執法監管等問題進行一一回應。
放寬市場準入:“證照分離”將于下半年全面推開
數據顯示,我國新設市場主體數量沖上了新的高地。日均新設市場主體從商事制度改革前的3.1萬戶增加到2017年底的5.27萬戶,日均新設企業從商事制度改革前的0.69萬戶提高到2017年底的1.66萬戶。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從2013到2017年度,我國營商環境的世界排名提高18位,其中開辦企業便利度上升65位。
“工商總局在市場準入的改革當中實行了‘先照后證’,原來是‘先證后照’,后來又實行了‘多證合一’,大量的前置審批取消了,這意味著企業先拿營業執照再審批,給企業提供了方便。”談及工商部門如何進一步完善市場準入,張茅如是告訴記者。
至于一些企業反映的“進了大門,還有很多小門”的問題,工商總局還進一步實行了“證照分離”,意義就在于簡化營業執照后的審批。記者了解到,上海浦東新區已經進行了“證照分離”改革試點,116項行政許可事項納入其中。
“上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張茅透露,“證照分離”計劃在今年下半年全面推開,做到成熟一批、推廣一批。
“把審批作為監管的方式,批完就不管了,所以批的時候很復雜,” 張茅說。現在的邏輯是減少審批、加強事中事后監管,這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
嚴管與減負兩不誤:不能前腳敲門后腳“又來了”
市場準入放寬了,存量企業的規范問題又考驗著工商和監管部門的智慧。
有企業反映,政府部門執法過程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檢查任性、執法擾民等問題,企業疲于應付各種各樣的檢查,一些小規模創新型企業甚至因此被扼殺。如何在保證嚴格執法和為存量企業“花樣減負”之間掌握好度呢?
關于規范監管執法方面,張茅表示,其實這是商事制度改革當中很重要的一環,新的監管理念是改巡查為抽查,實行“雙隨機、一公開”。
所謂“雙隨機”,就是抽查對象是通過搖號隨機產生,同時檢查人員也是隨機的。而“一公開”,就是檢查結果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公示,企業有什么問題,受到什么處罰一目了然。
張茅告訴記者,工商總局今年把抽查的比例提高到5%,公示的結果要求達到百分之百,借此對企業起到了“震懾”作用。“如同企業頭上吊著一把劍,今天抽查完了以后可能明天搖號又搖到,所以企業必須保持依規守法經營。”
另外記者還了解到,企業若嚴重違法失信將進入“黑名單”,依據《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管理暫行辦法》,進入“黑名單”企業將禁止參加政府采購、工程招標等工作,這將對企業的商譽造成一定影響。
張茅強調道:“目前的手段就是依法公示,當然我也贊成通過法律的制定加大對假冒偽劣懲處的力度,提高違規違法的成本。”
另外,張茅還指出,處罰標準是有規定的。除了隨機抽查到的和舉報的,不得隨意檢查企業,政府不能敲門“又來了”,這樣對于減輕企業的負擔將起到很大的作用。
多頭多層重復執法,怎么看怎么辦?
作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個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提出,大力推進綜合執法機構機制改革,著力解決多頭多層重復執法問題。
張茅直言不諱:“因為現在確實執法隊伍比較多,存在相互交叉、職責不清的問題,比如關于食品安全,有食品的執法,有質量檢查的執法,有工商的執法,過去說‘幾個大蓋帽管不住一個大草帽’,也就是出現了執法部門的扯皮、不銜接。”
對此他表示,在基層,很多地方創造的經驗就是整合相關的執法部門,取得的直接效果就是投訴率上升,他認為這是好事。“老百姓投訴找到你了,你就得接受,不能說這個找食品部門、那個找質量部門,老百姓找不到誰來解決。現在全國70%的縣區都成立了市場監管局,地市一級很多也成立了,這樣出了什么事就是你的責任了。”
張茅說:“這次總理也講到要建立統一的市場監管執法隊伍,我覺得對于消費者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當然如何具體進行組建,如何運行,還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全國人大提出的方案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