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口2月7日電(記者趙葉蘋)“菊花扶貧項目給我家分紅3600元,加上在基地的務工收入,今年要過個‘紅火喜慶年’。”春節即將來臨,海南省臨高縣多文鎮多郎村村民王菜秋笑得合不攏嘴。
王菜秋在家門口參與高山香菊扶貧項目,不僅有分紅收入,在基地務工每月還有1300-1500元的收入。
在多郎村,靠高山香菊種植項目獲得分紅款的貧困戶,有45戶195人。分紅款加上務工收入,不少貧困戶馬上就要摘掉“貧困帽”。
如今,在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臨高縣,像這樣能讓貧困戶獲得分紅的產業扶貧項目有20多個,網箱養魚、果子貍養殖、林下養雞、高科技養豬、百香果種植等項目,讓全縣4223戶、18483名貧困群眾受益。
多文鎮風雅村村民王育全利用產業扶貧資金種植4畝百香果,半年就采果500多公斤,獲得5000多元分紅收入。
“種之前,鎮村干部就和我們一起分析討論過,還帶我們考察市場。萬一市場行情不好,還有公司保底價收購。”王育全開心地說,等春季新果上市,縣里還將舉辦百香果采摘節,扶貧產業項目有政府撐腰,大家有信心。
在持續多年的扶貧實踐中,臨高縣干部群眾逐漸深刻認識到,給錢給物變相補貼的扶貧方式,短時內使貧困戶脫貧容易,但返貧同樣很快。發錢給貧困戶自行買苗買種搞生產,又存在市場對接困難,集中上市還可能陷入滯銷困境。
2017年初,臨高縣決定大力發展產業扶貧。號召全縣扶貧干部出面找企業、找項目、做調查、洽談合作細節,幫扶村委會組織貧困戶成立合作社,并撮合“公司+合作社”合作。
合作社將政府劃撥給貧困戶的產業扶貧資金,以資金委托運營的形式參與項目運營。企業負責生產銷售,每年給貧困戶按投入資金的一定比例分紅,合作合同到期后,產業扶貧資金全額返還合作社。
臨高縣扶貧辦副主任呂蒜女說,一些貧困戶自身素質不高,自我發展意愿差,有的還是老弱病殘,加上農業生產風險大,對接市場難,靠他們自身發展農業產業難于登天。
“產業扶貧必須由政府出面幫他們謀算、撐腰。”呂蒜女說,產業扶貧對農業龍頭企業有限的國家級貧困縣來說十分不易。扶貧項目既要“見效快”,又要收益高,縣里最終篩選出一批適合實際、能在本地生根發芽的企業,讓貧困戶能“旱澇保收”。
據介紹,臨高縣目前發展起的20多個產業扶貧項目,還要求企業優先錄用貧困戶務工,力爭合同到期時貧困戶能掌握技能,自身有“造血”能力。
多文鎮多郎花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多郎村委會黨支部副書記王燕利說:“政府和企業幫我們挖好了‘池塘’,買好了‘魚苗’,對接好市場,還手把手教我們‘養魚’,合作社一定帶領貧困戶學好技術、練好本領,確保脫貧不掉隊。”

-
春運歸家路上,有哪些"變"與"不變"?
2018-02-07 08:12:58
-
擔心物價上漲?多部委舉措讓你安心過年
2018-02-07 10:36:00
-
專訪盧森堡副首相:"袖珍王國"的發展大格局
2018-02-07 08:51:52
-
改革發展成果民眾共享,這些紅包等你拿
2018-02-07 08:17:13
-
你的錢花對地方了嗎?大家都喜歡在這方面花錢
2018-02-07 10: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