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一個讓人迷戀的地方”
8月,是新疆瓜果飄香的季節。連日來,出席“2015·中國新疆發展論壇”的外國嘉賓先期而至,在烏魯木齊、昌吉、吐魯番等地參觀考察。所到之處,他們不時感慨:“新疆,一個讓人迷戀的地方。”
“新疆通”感嘆變化太大
“新疆變化太大了,每次來都仿佛到了一個全新的地方。”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經濟和社會研究中心負責人安德烈·V·奧斯特洛夫斯基連聲贊嘆。
“你知道2005年的烏魯木齊機場是什么樣子嗎?我知道。”儼然已是“新疆通”的安德烈·V·奧斯特洛夫斯基用一口流利的中文給大家講述:“那時的機場很小,甚至有些破舊。昨天(14日)到烏魯木齊,一出航站樓,我就吃驚不小——這里已經成為擁有3個航站樓的現代化國際大機場了。”
與安德烈有相同感覺的,是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中國學院院長、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理事會成員侯秉東(中文名),這是他第四次進新疆。“32年前第一次新疆之行,當時還沒有飛機,坐了50多個小時火車才到烏魯木齊。現在的新疆與國際接軌,出行方式多種多樣,快捷舒適。”侯秉東說,“新疆有很多方面值得加拿大學習和借鑒,尤其是在農業、石油等方面,希望中國的大學和加拿大的大學有更多交流。”
故城里古老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
初秋的吐魯番,依然驕陽似火。游交河故城、看神奇坎兒井、參觀博物館、探秘葡萄溝……出席論壇的外賓興致勃勃地穿行在古老與現代文明交織的文化故城間。
“來,小伙子,幫忙拍張照片。”在交河故城最遠處參觀點,一行人中年紀最長的聯合國教育權特別報告員基肖爾·辛格先生,邊擦汗邊請記者幫個忙。“我知道一點吐魯番歷史。今天看了交河故城,我親身體驗了她昔日的輝煌和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面對已是殘垣斷壁的遺址,基肖爾·辛格先生發出由衷的感慨,“‘一帶一路’是21世紀中國提出的非常有活力和影響力的倡議。新疆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區,來到這里我切身感受到這一點。”
“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四大文明交匯地,與中亞各國文化相近,打造區域性文化科教中心具有天然優勢。”第一次到新疆的巴基斯坦前參議員、人民民族黨領導人阿夫拉斯亞伯·卡塔泰克,對吐魯番文化興趣十足,每一處遺址都認真細看,并與導游交流切磋。“巴基斯坦要想搭上‘一帶一路’這趟順風車,必須更深層地了解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
已是第二次來新疆的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大學文學系中國語言與文學院院長艾玉普·賽里塔斯,對吐魯番文化有濃厚興趣,“我18年前來過新疆,就看到這些歷史文化古跡保護得這樣好。這是留給子孫后代十分寶貴的財富。”
艾玉普·賽里塔斯說,土耳其和中國都擁有古老的民族文化,而文化是相通的。中土兩國位于亞歐大陸東西兩端,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都為促進人類文明交流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發展、兩國之間文化交流的加深必將給雙方帶來利好。身為大學老師的艾玉普·賽里塔斯,更希望加大中土兩國大學之間的交流,通過學術交流加深兩國人民的了解和友誼。
“絲路帶”上奏響協奏曲
進企業、走農業園、逛博物館,端著“蓋碗茶”聽回族花兒、品味“九碗三行子”……無論是第一次進疆的新朋友、還是多次進疆的老朋友,無不為“日新月異的新疆”所打動。
漫步在新疆特變電工生產作業區,第一次到新疆、來自意大利北約防務學院基金會研究院的布雷桑,被特變電工的企業規模和實力震驚,不停地贊嘆:“了不起,了不起。”布雷桑說,意大利非常重視新能源利用和發展,到新疆后發現這么有實力的企業,希望多了解企業的發展模式和新能源利用方面的先進技術。在布雷桑看來,“隨著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建設發展,中國、意大利會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真是太奇妙了!”走進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埃及《金字塔報》執行總編曼蘇爾閃身走過去與巨型南瓜相擁留影。“在這里看到了國際化企業,也看到了現代化農業,我要把這些呈現在我的文章里,展示給埃及讀者。”第一次到新疆的曼蘇爾端著相機拍個不停……
兩次來中國、第一次到新疆的巴西卡斯帕利貝特大學校長卡洛斯站在烏魯木齊高新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高鐵新區即將竣工的高鐵車站前感慨萬分:“烏魯木齊的建設發展,給我的印象是非常震撼的。”卡洛斯告訴記者,兩年前他去深圳,了解到深圳是怎樣由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現在的經濟特區。今天在這里,感覺烏魯木齊也正在經歷巨變,“我們都在目睹和經歷著這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