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報:求質求效推動轉型走向縱深
很難想象,不過兩三年時間,原本污染嚴重的太原西山地區,如今又見詩人元好問時代 “遠上西山如畫屏,郁郁蒼蒼三百里”的模樣。城市在轉型中變美,產業在轉型中向好。
西山之于太原,太原之于山西,山西之于中國,都是10年巨變的一個“縮影”。如同省會太原一樣,山西作為以工業為主導的資源型省份,正在轉型中變得更加美麗、更加美好。過去10年間,山西已經為未來轉型突破做了許多準備: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突破萬億元大關,煤炭資源整合煤礦兼并重組在全國率先啟動并圓滿完成,鐵路、公路、機場、大水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農村“十個全覆蓋”等民生工程幸福了千家萬戶,煤炭百萬噸死亡率達到了全國領先水平,“十一五”萬元GDP綜合能耗降幅居全國第二,非煤產業投資增長保持在30%以上,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20%以上,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3.4%。
然而,轉型未有終,還要再努力。盡管做足了準備,卻不可盲目樂觀,山西全面轉型、深度轉型還有很長很難的路要走。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后勁。
縱觀全國各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已經成為共同的主題,要在共性中求個性,凸顯自身優勢顯得尤為關鍵。
為經濟尋找更有質量的增長點和新動力,為未來構筑更加堅實的發展基礎,對山西而言,就是要求質求效推動轉型向縱深發展,正確處理地下與地上、煤與非煤、速度與質量、轉型與跨越之間的關系,堅持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促進“四化”共融互動,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要通過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和發展循環經濟,進一步發揮資源優勢;通過抓好實體經濟,進一步發揮發展優勢;通過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進一步發揮互動優勢;通過推進科技創新,進一步發揮競爭優勢。
經歷了煤炭資源整合,挺進了“萬億GDP俱樂部”,迎來了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如今的黃土地正散發著前所未有的發展熱情。但是,轉型向縱深發展的道路依然不平坦,風險與挑戰并未減少。
發展方式決定發展效果,我們只是剛剛在轉型路上起了步,面對新的競爭態勢,面對新的壯麗征程,面對更美好的明天,要更加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轉型、深度轉型,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努力將三晉兒女帶入小康社會的幸福生活,為山西贏得未來、贏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