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斗文化形態之變:打贏制勝的價值取向之變
(原標題:重塑戰斗文化形態的時代之思)
編者按
習主席深刻指出,著眼于搶占未來軍事競爭戰略制高點,充分發揮創新驅動發展作用,培育戰斗力新的增長點。戰斗文化形態的嬗變,是戰斗力的重要增長點之一。世界新軍事革命的大潮,翻卷著軍事變革及軍事文化轉型的驚濤,涌動著戰斗文化形態嬗變的深流。
改革強軍戰略的宏闊擘畫,推動著緊扣時代變革節奏的軍事文化創新。致力打造以新的戰斗文化形態為內在支撐的強軍文化,只有深刻洞見新軍事革命大潮的深流,才能有勇立變革潮頭的深層文化自省、自勵;只有深切領悟改革強軍的文化深蘊,才能有奮力追逐強軍夢的高度文化自信、自覺。
從鐵甲洪流到空戰顯威——
戰爭形態歷史演進的“胎盤”,孕育著戰斗文化形態的“新生兒”
戰爭演變的規律總是在歷史沉淀中變得更加清晰。
二戰初期,德國的坦克數量遠不及英法聯軍,但德軍集中使用坦克組成裝甲突擊群,創造了“閃擊戰”這一機械化戰爭條件下新的作戰樣式,一舉沖破了法國以坦克為堡壘的防線。究其根由,鐵流滾滾的“閃擊戰”背后,催生的是與戰爭形態演變相契合的新的戰斗文化形態。
時光推移到上世紀末美國發動的科索沃戰爭,美軍一架F-16戰機之所以能夠輕而易舉地擊落南聯盟的4架米格-29戰機,因為4架米格戰機從起飛到飛行過程的全部數據,都被這架F-16戰機精確掌控,使得這場空中交戰成了單元與體系的抗衡。別開生面的“空戰主導”發威,預示著戰爭形態加速向信息化演進,正帶來戰斗文化形態的時代嬗變。
這表明,戰爭形態的演變必然呼喚著戰斗文化形態的重塑,而一定的戰斗文化形態是人們對軍事技術和戰爭形態變化的主觀把握和文化創造,這就是文化視野下軍事變革的內在邏輯。
戰斗實踐是軍事及戰爭實踐的核心,戰斗文化反映軍事文化的內在本質,并決定著軍事文化的價值定位和價值取向。戰斗文化形態作為戰爭博弈方式及軍隊戰斗力生成模式的折射,構成了對軍事及戰爭實踐起引領和推動作用的價值觀念體系,并體現在作戰力量的結構體系和運用方式之中。
戰斗文化形態之變,實質上是打贏制勝的價值取向之變。從機械化戰爭的“大兵團”作戰、“大縱深”突擊,到向信息化戰爭演進中出現的“非對稱作戰”“非線式作戰”“全頻譜作戰”“一體化聯合作戰”,反映了從火力主導到信息主導這一制勝價值取向的蛻變。當今,無論是對現代戰爭制勝機理的把握、對未來戰爭作戰樣式、作戰方式的駕馭,還是對信息化、智能化武器裝備的運用,都離不開以信息主導、體系支撐、精確作戰、聯合制勝為價值理念的戰斗文化形態的重塑。
實施改革強軍戰略,充分體現了對世界新軍事革命發展趨勢的敏銳洞察,其主旨就在于設計和塑造軍隊的未來。而這場從領導指揮體制到軍事力量體系、從軍兵種結構到部隊編成的整體性變革,無疑以推動軍隊組織形態、理論形態、技術形態的轉型升級為戰略指向,以戰斗文化形態的重塑為內生引擎和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