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体系 聚焦场景 强化保障——浙江杭州市打造基层应急消防治理新格局-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4/27 18:47:02
来源:中国安全生产网

重塑体系 聚焦场景 强化保障——浙江杭州市打造基层应急消防治理新格局

字体:

  浙江省杭州市坐落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核心区域,随着城市能级的跃升,人口、产业、资源的加速集聚,传统应急消防治理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织全织好织密一张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迅速的应急消防网络?杭州市以“重塑体系、聚焦场景、强化保障”为路径,在实践中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

  机制破题 :从“九龙治水”到“握指成拳”

  2023年11月,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后,杭州市率先在制度创新层面破题,将“应消一体、站队一体、防消一体”理念具象化为可操作的治理模式。

  在钱塘江畔的萧山区义桥镇,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正在发生。过去,安全生产、消防管理、防灾减灾等职能分散在不同部门,基层应急消防治理常陷入“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的困境。如今,该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双挂帅的应急消防管理领导小组,将这些原本分散的职能整合为“应消一体”的实体化平台统筹部署。墙上悬挂的“1217Z+”工作流程图,清晰标注着“1个领导小组、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2个委员会、17个工作单元、战时联勤指挥中心以及可应急调用多方力量”的工作体系,以及从风险研判到最后闭环处置的每一个工作环节。

  杭州市以乡镇(街道)机构改革为契机,设置应急消防管理站实体化机构统筹乡镇(街道)应急和消防工作,推动实现应急消防治理从“物理整合”向“化学反应”转变。到2025年1月,该市191个应急消防管理站、61支专职消防队全部通过市级验收,达标率100%。各个县(市、区)均建立了应急消防管理“四个一”工作机制(每月召开一次应急消防管理站工作例会、下发一份任务清单、开展一次业务培训,每季进行一次履职评定);乡镇(街道)建立工作例会、工作提示、工作督办等机制,每月开展风险研判和联合检查,有效运行浙江省防汛防台“1833”工作体系。

  机制的创新不只于架构重组,更在于动态响应能力的提升。杭州市着力打破“平时与战时”的工作机制壁垒,建立动态调整的基层应急处突体系。平日里,专职消防队、区域性微型消防救援站队员穿梭在楼宇街巷,共同开展防火巡查和应急宣传;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联勤指挥中心立即启动战时调度,组织区域性微型消防救援站、社区突击队与各方专业救援力量协同作战。2024年,杭州市专职消防队、区域性微型消防救援站参与火情扑救7000余次,独立处置初期火情3298起。

  场景深耕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在余杭区一铝合金铸造车间,一声轻微的“滴答”声触发了警报——语音AI小模型捕捉到铝液泄漏的特定声波频率,声光报警瞬间响起。一旁的铸造工人迅速用特制“棉花”塞子进行堵漏,及时消除风险。“这套系统比人机敏多了。”该系统开发单位负责人叶大金介绍。这款基于80余家企业泄露数据训练生成的AI模型,监测准确率达90%。

  这种及时捕捉风险的能力,正是杭州市精准治理的缩影。2024年,该市新建热成像云台211个,布设智能烟感、燃气报警器等物联设备11万套,归集企业感知数据5248路,形成覆盖全域的“数字神经末梢”。根据四类风险等级,精准“把脉”电动自行车整治、燃气安全排查、防汛防台等各类风险场景,实现“监测、分析、预警、分拨、处置、反馈评价”全流程闭环管控。2024年,杭州市共检查各类单位、场所150.6万家次,发现整改隐患12.3万余个,深入推动应急消防工作融入“141”基层治理体系。

  上城区采荷街道的中洲女装城,曾是动火作业隐患的“重灾区”。通过构建“13104”机制(一个数据底座、三级分层分类巡查、十类重点领域、四张风险清单),该区纳入20.6万条企业数据,设置31类场所风险标签,实现了分级分类排查治理。如今,商场内每有电焊作业点都会有高清摄像头做“监工”,系统自动识别未报备的动火行为并实时推送告警。

  面对辖区内1651.6万亩森林的防火压力,杭州市正构建“天眼+地巡”立体防线。近日,上城区和西湖区引入机器狗,利用其灵活的移动能力和高敏探测能力,深入山林协同巡查火灾隐患。同时,街道应急消防站利用高空瞭望“森林智眼”、无人机等提升森林防灭火技防措施,全方位监控全域森林火情,确保“打早、打小、打了”。

  长效筑基 :从“单兵突进”到“全民共治”

  “理论考试合格当场领证,再也不用来回跑审批!”在杭州市余杭区应急消防培训基地,刚通过考核的应急消防管理站工作人员即刻就可领取基层应急消防辅助人员工作证,这是浙江省首创的“即考即领”考试考核系统。

  2024年以来,杭州市全力推进应急消防培训工作,通过理论讲解、实操演练等多种方式,累计开展危化品处置、防汛防台等专项培训1.8万人次,切实提升了基层人员的专业技能。如今,基层应急消防管理站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走进富阳区湖源乡应急消防管理站,标准化装备库里除了整齐摆放着热成像仪、水上救援艇等专业设备,还有为33位应急吹哨人配备的“口哨、铜锣、喇叭、救生衣、头灯、雨具(雨鞋、雨衣等)”等六件套。“平日里,我们会通过发送短信、上门预警、广播喇叭及敲响铜锣等方式,增强群众防范意识。同时依托第三方救援力量和民宿、餐饮单位等,提前发布防汛信息,及时预警吹哨、疏散风险区域的游客。”湖源乡应急消防管理站站长夏再根表示。

  自2024年浙江省发布《乡镇(街道)应急消防管理站建设与运行规范》以来,杭州市所有乡镇(街道)严格对标建设,不仅完成队伍、设施等的配备工作,还积极构建了“专业+综合+社会”基层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即打造1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N个区域微型消防站、专职消防队为辅,X个社区微型消防站为补充的“1+N+X”三级专业应急救援体系,推动力量下沉。

  截至目前,杭州市通过整合民兵、预备役人员、警务人员、医疗人员等力量,已建立191支50人以上的乡镇(街道)综合应急和消防救援队,3253支30人左右的村(社区)应急突击队;根据专业类别和能力等级分级分类培育社会应急力量,目前已经建成80支社会救援队伍,拥有5500余人的核心队员。

  资金与技术的双轮驱动更为治理注入硬核支撑。2022年至今,杭州市级财政累计发放专项资金2811万元,带动县(市、区)投入2.53亿元,推动基层应急消防站点从“有”向“强”升级。例如,在西湖区,11万余件电气火灾探测器、可燃气体探测器、烟雾探测器,实时回传压力、温度数据至城市安全监测预警平台;钱塘区搭建电气焊工“一人一码”管理平台,违规动火率大幅下降;“久安大模型”嵌入“浙政钉”,基层人员可用手机AI识别20类隐患。这三项创新应用入选应急管理部“星火计划”,为全国智慧应急提供“杭州经验”。(记者 徐文标 通讯员 夏绮若)

【纠错】 【责任编辑:雷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