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花盛开季,奋进正当时。走进全省县域经济首位县五常市,项目工地吊车长臂回旋,工厂生产车间机声轰鸣,水稻育秧大棚连片成园,蔬菜棚室绿意扑面瓜果飘香,振兴发展的激情和画风随处可感可见。
近年来,五常市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县域经济尽展蓬勃之势,在全省经济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
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39.5亿元,同比增长6.1%,在全省县域总量第一、增幅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4亿元,同比增长96.3%,创历史最高水平;新入统规上工业企业22户,总量达181户,居全省县域首位;签约项目17个,签约额56.2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5亿元以上项目3个;实际利用内资25.4亿元,同比增长44%;实现税收5.05亿元,创历史新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同比增长5.3%和6.9%;全市储蓄存款余额510.5亿元,同比增长8.9% ……一支“五常经济变奏曲”,旋律激昂,令人振奋。
比这份“成绩单”更硬核的,是发展的韧性和信心。市委书记杜平说,五常市深入贯彻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突破年行动工作要求,扎实开展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特色文化旅游、新型城镇化、园区建设提质增效、投资效益提升、消费扩容升级七项突破行动,重点推动以五常大米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前瞻布局以秸秆纤维素为代表的未来材料产业,加快打造传统产业基础方阵、新兴产业赋能方阵、未来产业领跑方阵,以高质量产业发展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稳进提质、“敢”超晋位。
《五常市县域经济发展突破年实施方案》提出,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358亿元,同比增长5.5%左右。
(一)从地域品牌到世界品牌支起稻米产业“千斤顶”
位于五常市杜家镇半截河子村的乔府大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育苗基地里,128栋现代化育苗大棚成片铺开,蔚为壮观。棚室内,手掌高的稻苗长势正盛,浓浓的嫩绿与草炭土的墨黑形成鲜明对比。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全市水稻播种面积253万亩,其中乔府大院40万亩。
五常是农业大市。作为“中国优质稻米之乡”,五常年产大米70万吨,可供全国每人每年一斤米。
再上层楼,把“米高高”做成“顶呱呱”。五常持续开展大米产业提升工程,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合作成立五常优质稻研发中心,推动原种提纯、新品研发。在深圳、朝阳等地开设“稻乡·五常”官方体验馆。五常大米品牌价值攀升至713.41亿元,连续九年获全国地标产品大米类第一名,品牌强度位列世界稻米地理标志榜首。
历时16个月,《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五常大米》日前成功通过国家标准审核发布,五常大米产业发展迈入“标准—质量—品牌建设”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构建起覆盖“田间到舌尖”全产业链发展新样板,在从地域品牌向世界品牌跃升中,助推五常国家级优质稻米产业集群建设,为五常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支起“千斤顶”。
米企强,米业兴。五常现有稻米加工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4户,2024年累计产值完成150.6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39户企业产值过亿元。
在乔府大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乔文志一手拿着从香港淘回来的国外高品质米糠油,一手拿着自家企业生产的大米汁说:“遵循药食同源理念,沿着米糠油、大米汁等稻米深加工补链强链延链之路走下去,五常大米将走向国际市场,产生更高的附加值,对壮大地方财政、助力乡村振兴发挥巨大作用。”
克服2023年洪涝灾害不利影响,一年多以来五常市恢复新建高标准农田29.3万亩,修复水毁农田2.97万亩,粮食作物实播面积433.66万亩,粮食产量实现37.95亿斤、同比增长39%。修复水库、堤坝、灌区等水利设施650处,农机保有量发展至9.6万台(套),粮食作物参保面积扩大至351.3万亩,农业发展根基更加坚实。
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建设菜园革命村15个、虾稻种植试点4处,二河肉牛养殖基地建成投入使用,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累计完成“小池改大池”“小田改大田”28.7万亩,全市规模经营面积达261万亩,托管服务面积达96万亩,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2024年,五常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实现168.8亿元,占据地区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同比增长9.3%。
(二)从“一业独大”到“四梁八柱”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工业振兴、科技赋能,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特色文旅、通用装备制造、特色种养殖”五大主导产业为重点,从稻米“一业独大”到全力构建“四梁八柱”产业格局,形成12条“产业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抢抓国家利好政策机遇,在项目建设上持续发力。2024年谋划争取增发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其他中央投资类项目120个,成功获批并实施项目18个,累计完成投资29.36亿元,项目入库数量、获批资金额、完成投资额均创历史最高。全年实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重点项目29个,完成投资30.6亿元。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7个,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省级数字化车间5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规上企业总量保持全省县域首位。
十月稻田、葵花药业、松鹤制药、修正药业、美君制药……一批知名企业和龙头企业落户五常经开区。
目前,五常经开区已形成医药、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正在谋划建设新兴产业园。
医药产业园入驻14家企业,形成西药制剂及中成药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哈尔滨松鹤制药有限公司2024年实现产值两亿元。
食品产业园入驻20家企业,形成卤制食品、肉灌制品、大米白酒等特色食品产业。稻香飘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年产大米10万吨、米糠油3000吨,2024年实现产值2.5亿元,计划投资1.2亿元建设农产品综合开发项目。哈尔滨哈特啤酒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实施年产能1万吨精酿啤酒改造项目,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87亿元、利税3798万元。
装备制造园入驻29家企业,建成超硬材料,拖拉机、交通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项目,突出引进汽车零部件、机器人、飞行器、无人机等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以及数控设备、机械制造等产业项目。哈尔滨海毅达超硬材料有限公司产品远销日、韩、美、加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导产品金刚石复合片国内市场占有率20%。
2024年,五常经开区实现营业收入212.68亿元、同比增长84.16%,规上工业总产值201.46亿元、同比增长87.87%,已纳入省“百千亿园区”培育计划。
(三)从“头回商”到“回头商”搭建企业发展“登天梯”
新瑞驰公司工改项目扩建,按程序需两次会商,21个部门30天完成批复。五常市政府专设工改项目服务平台,仅用时两天办理完毕。
让投资者“来了就是自家人”,“头回商”变身“回头商”。五常千方百计为投资者搭建发展“登天梯”,把招商引资的“流量”变成实实在在的“留量”。
开通市长热线,企业反映问题快速响应两日办结;营商环境局答疑解惑不过夜,“企业入群,问题解答一目了然”;工信局集纳年初以来省市出台的政策,推出包含“两新”、数字化转型等内容的66条“新政大全”。推行“一企一策”,为葵花药业上门送建议,为哈特啤酒节带去“金点子”。深入开展惠企包联服务,走访企业1290户,形成问题台账“对症下药”,帮助7家停工企业复工复产,15家减产企业复产达产。今年截至目前,8家企业有望年底入统。
加强政银企对接。2024年发放企业贷款59.2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0.78亿元,同比增长15.1%,中小企业稳企稳岗基金担保贷款投放总额位居哈尔滨各区县(市)首位。
良好的营商环境,无形胜有声,落地见回响。2024年,五常洽谈招商引资项目122个,成功签约项目17个,签约额56.2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5亿元以上项目3个、亿元以上项目8个,十月稻田鲜食玉米、稻香飘稻米深加工3期、秸乐波咖西生物纤维制品等产业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建设。全年实际利用内资24.1亿元,同比增长36.9%。
今年截至目前,五常市与河南天安农业公司签订0.8亿元速食米系列产品深加工、与山东鲁花集团签订2亿元米糠油、与天津寒育食品公司签订2亿元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项目。一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内资5.48亿元,同比增长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