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苏丹的“中国蓝”
2024年8月19日,在南苏丹首都朱巴,流民营学校校长感谢中国第十支赴联合国南苏丹任务区维和警队队长李迪(左)与队员江启欣(中)
文/《环球》杂志记者 代贺
编辑/吴美娜
透过机窗,层层乌云如一座座山峰。
此刻,飞机降落在南苏丹首都朱巴的机场,我却愈发担忧。窗外一片冷清,偶尔有几声鸟鸣划破天空……这座本该热闹的城市,却笼罩在凝重氛围之中。
南苏丹共和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2011年7月9日方宣告成立,却常年给人一种千疮百孔的沧桑感。2024年我和同事赴当地探访,一时竟无法分清今日和昨日。“但愿我们能平平安安返回。”我在日记中曾写道。
但这个战乱频仍之地,也见证了蓝盔(在联合国旗帜下执行维和任务的人员)战士的艰辛,书写着人间大爱的伟绩。中国维和警察,就是这个群体中备受赞誉的一些了不起的人。
“寥寥数语”不简单
南苏丹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危险的维和任务区之一。南苏丹属内陆国家,常年高温。炎热的天气、恶劣的生活条件、肆虐的疾病、持续不断的武装冲突,时刻考验着每一名维和警察。
2000年1月,15名中国维和警察奉命被派往联合国东帝汶任务区,自此揭开了中国警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序幕。2024年5月,中国第十支赴南苏丹维和警队共12名队员赴联合国南苏丹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
“欢迎来朱巴。”机场外,迎接我们的李迪队长,正是来自中国第十支赴南苏丹维和警队。李迪38岁,面容清瘦、身材挺拔,目光炯炯有神,制服紧紧扎在腰间,袖子高高挽到肘部。他略带歉意地说,自己还有其他任务,无法一直陪伴我们采访。
李迪曾在利比里亚、所罗门群岛执行维和及双边警务合作任务,这些经历练就了他沉稳的个性。李迪内敛、严肃、不苟言笑,即使用餐,也常常一边拿着筷子,一边抓着对讲机说话……对他来说,任何时间都是工作时间,胸前印着国旗的徽章格外醒目。
在南苏丹,中国维和警队队员分布在首都朱巴、瓦乌、波尔、马拉卡、本提坞5个战区执行任务。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位于朱巴的基地靠近流民营,动荡的局势造成南苏丹数百万人流离失所,这些流民营容纳从上千人到几万人规模不等,成了许许多多流离失所者最后的避难所。
“我们尽全力守护辖区安全,包括日常巡逻、社区走访、能力建设……”李迪介绍任务时,常常只是寥寥数语。但我很快发现,这些任务其实并不简单。
我们驱车去往朱巴1号流民营的路上,目之所及可见残破的营地、衣衫褴褛的人群、凌乱的住所,而车外道路泥泞,积水很深,汽车只好走走停停,空气中充满刺鼻的味道。“我们还要开进去吗?怎么开出去呢?”我问道。“马上下车,我们得步行,没路了。”李迪警惕地注视着前方。
细雨中,一行人在泥水路上艰难跋涉。比起糟糕的路况,更糟糕的是我们脚下这片营区也是危险区。“这里住着上万人,不全是平民,要谨慎,有一定的复杂性。”李迪小声提醒。据他讲,这里几乎每位警察都遭遇过“难忘瞬间”,甚至生命威胁。
“他们筑起了一道防线”
“2024年7月一次巡逻时,我们曾遭多人围堵,被持刀威胁。”同行的女警员赵欢和我们分享了她的故事。危急时刻,赵欢并未慌乱,亮明身份、耐心交涉,让对方一点一点消除敌意。
第十支赴南苏丹维和警队共12名队员,他们在培训过程中接受了外语、射击、驾驶、外事礼仪、心理调控等一系列课目的学习,并顺利通过联合国甄选考核,做好了随时应对各类突发情况的准备。
2024年8月19日,在南苏丹首都朱巴,中国第十支赴联合国南苏丹任务区维和警队队员赵欢(右)、高雅丽(左)与难民营学校学生互动
然而,艰苦条件下的各种“意外”仍让赵欢防不胜防。有一次,她因食物中毒引发了急性肠胃炎,痛得直冒汗。最难受的时候,她咬着毛巾,拿枕头压在腹部,撑住一口气硬扛。
女儿是赵欢能坚持下来的重要动力。她说,每当看到营区的孩子,总会控制不住思念自己的女儿。外表坚强的赵欢,是一位单亲母亲,女儿就在她心底最柔软之处。“妈妈没有退缩,我希望女儿有一天知道妈妈是勇敢的。”她一遍遍翻看着手机里女儿的照片,采访间隙,一行晶莹的泪水不由自主地流过脸颊。
高雅丽也是一位母亲,派出前是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维和培训中心的一名教员。与人沟通时,她特别注意倾听。“这些人失去了家,他们更需要关怀。”高雅丽说。
在流民营,高雅丽一次次走近那些困难的家庭,了解他们的情况,与对方分享安全心得。有时牵住对方的手,有时给予一个拥抱,这位警官用真诚传递着关怀和信心。
丽萨是高雅丽和同事们帮助过的一位母亲。“第一次见到丽萨时,她非常虚弱,身子靠在路边,连伸手都吃力。”高雅丽回忆道。在往后的日子里,她和同事们一次次给丽萨送去营养品和生活用品,尽可能给予帮助。
从陌生到熟悉,丽萨记住了人们口中“身上有红色国旗”的这群人。现在每当队员们来巡逻,她就会抱着孩子赶上去迎接,她知道那面国旗有一个生动、美丽的名字:中国。“谢谢你们,中国维和警察,谢谢你们,我的朋友!”丽萨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中国维和警察的故事很快在流民营传开。“他们是来帮助我们的。”“他们让我们感到安全。”很多人这样说。那天下午当汽车离开时,坑坑洼洼的路面上站满了人,欢呼声此起彼伏。
“他们为人们筑起了一道防线。”来自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总部基地的一位外国警察对中国同行十分赞赏,“他们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并做出最大努力;他们清楚自己的使命,为此一往无前。”
“中国就在我们身边”
在接下来的日子,我们走访了流民营内的一所学校。江启欣警官当时正在学校和同事们开展爱心捐赠活动。“这些文具看起来简单,但可能成为孩子们最珍贵的记忆。”江警官告诉我们。
有统计显示,南苏丹是世界上识字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大约70%的成年人不会读写,约84%的15岁以上女性是文盲,约280万儿童失学。
“很多人守候了一上午,可能就为了得到一支铅笔,一些孩子甚至第一次见到文具盒。”38摄氏度的烈日下,江启欣和同伴们把文具一件件递到师生们手中,汗水早已浸满衣袖,从他额角不断滴下。“一次善举,可能就足以给对方带来改变。”江启欣擦着汗,一脸欣慰。
在学校一角,当地一位老师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珍藏”的一张旧报纸。上面印有中国香山的彩色照片,红的、黄的、绿的,漫山遍野的红叶,鲜花绽放,让人挪不开眼。这位老师告诉我,自己对中国人的第一印象就来自这些维和警察,“以前,我从图片上看到中国,现在我感到中国就在我们身边,中国一定很美丽。”
“中国有多少人口?中国在哪里?”室外,老师向同学们介绍着中国,“中国有14亿多人口,是真正的大国。”我又一次听到热情的呼喊声。
离开朱巴,我们乘机飞往位于朱巴西北方向600公里以外的西加扎勒河州瓦乌。在这里,我们见到了43岁的维和警察覃益安。
这已经是覃益安第二次来到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他为人谦逊有礼,采访中向我们重点介绍了当地一个以中国维和警察名字命名的派出所——“东兴派出所”的故事。
2008年,中国维和警察孙东兴被派往当时还是苏丹南部的瓦乌地区执行维和任务。当地的“可荣果”警察局因为年久失修,环境恶劣,无法使用。因为贫穷,当地拿不出维修费用,只能废弃。
当时的西加扎勒河州警察厅厅长弗朗西斯找到孙东兴,恳请他帮忙修缮该警察局。看着他充满期待和信任的一双眼睛,孙东兴下定决心,自筹经费找施工队、购买材料、设计、监工,将“可荣果”警察局修葺一新。为感谢孙东兴,当地警察部门决定将“可荣果”以“东兴派出所”命名。
在一片土黄色茅草屋中,这座以蓝白为主色调、砖混结构的建筑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当地人说,选择蓝白色是为了警醒人们热爱和平。“用中国维和警察孙东兴的名字命名,是我们表达感激的方式,以此歌颂两国友谊万岁。”南苏丹瓦乌市警察局局长阿布德·约翰逊告诉记者,中国永远在非洲人民最需要的时候站出来,是永远的朋友。
“‘东兴派出所’是中非情谊的实证。孙东兴作为中国警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在国际舞台展现中国警察的优良作风,为中非友谊添砖加瓦。”覃益安说。
瓦乌的夜,天空繁星点点,背靠着墙壁,覃益安常常连一个说话的人也没有。顾不上白天的疲惫,他还要为第二天的培训做准备。“这个器材怎么使用?那个设备怎么介绍?”覃益安自己在脑海里反复演练着第二天的工作。
在瓦乌,覃益安根据安排,要为当地民警开展培训。让他感慨的是,每次双方沟通都非常亲切自然,“把对方当作自己的朋友,珍惜朋友”。
希望与坚守的力量
2025年是中国警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25周年,也是落实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的“十大伙伴行动”之安全共筑伙伴行动的重要之年。伟大的事业,常起于小事;看似平凡的一件件小事,也正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铸就了天长地久的大事。如今,中国维和警察不仅仅是一支队伍,更是一代代人精神的传承。
离开南苏丹后,我和李迪队长后来又通过几次信息。有一次我问他:以后你会如何回忆南苏丹?
他和我分享了自己执行任务时的一个瞬间:“我们巡逻时无意中来到一间教室,小朋友们正在上音乐课,老师带领着他们哼唱古老的民谣。孩子们稚嫩的声音、非洲特有的曲调,让我一度忘记南苏丹仍处于战乱之中。”
“我想,这个美丽的国家,虽然经历长期动荡,但小朋友们歌唱的瞬间,那样真切,让我动容,让我感觉到孩子们的希望,让我看到国家的希望,而守护这些希望,也正是我们努力坚守的意义所在。”
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命运愈发显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有统计显示,中国自2000年以来,先后向联合国18项维和行动和联合国总部派遣维和警察2700余人次。春秋25载,数字背后,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积极践行全球安全倡议,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的具体体现。
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当地时间2025年1月9日在阿布贾同尼日利亚外长图加尔共同会见记者时所言,当今世界,只有同球共济,才能合力应对各类安全挑战。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六大主张和十大伙伴行动,和平安全都是重要组成部分。
岁月静好,有人默默坚守。这是一个个关于忠诚的故事,关于奉献的故事,关于担当的故事……回忆南苏丹,我牵挂每一位我们可爱的警察。他们的故事不随地域而改变,不因光阴流逝而褪色,注定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我仍记得离别那天,城市上空乌云已散去,万丈阳光透过树枝星星点点洒向大地,照亮了河流与山川,我忘不了那些生动的、内心高贵的灵魂。
2025年2月25日,中国第十支赴南苏丹维和警队12名队员被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那一刻,掌声久久回荡在南苏丹的天空,也回荡在每一位热爱和平的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