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以“合见未来·光启新篇”为主题的2025首都视听节目春交会在北京开幕。行业主管部门、学界专家、平台代表及一线创作者围绕内容创新方法论、长短剧融合发展、技术赋能产业变革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行业变革加速:精品化与差异化成破局关键
当前,视听产业正处于深度变革期。用户需求多元化、技术迭代加速、国际传播格局变化等多重因素交织,对内容创作提出更高要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在主旨演讲中指出:“系统性变革正在重塑内容生产与传播逻辑,精品化、差异化、国际化成为行业破局关键。”
首都视听产业协会会长、海润影视董事长刘燕铭强调,内容行业需以“增强原创力、文化力与国际传播力”为突破口,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视听IP矩阵。北京市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张苏提出“三个坚持”:坚持匠心传承,打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精品;坚持首善标准,构建百花齐放的创作生态;坚持融合思维,以科技赋能内容创新。张苏特别提到,北京将加大对现实题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及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扶持力度,推动“京产剧”品牌持续领跑。
长短剧融合:从“竞争”到“共生”的产业突围
近年来,短剧市场爆发式增长与长剧精品化转型并行,长短剧之变成为行业焦点。中广联合会副会长、首视协创作规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京盛提出,长剧与短剧并非替代关系,而是“互为补充、相互赋能”,“长剧可借鉴短剧的强节奏、高互动,短剧需吸收长剧的叙事深度与人物刻画,二者融合将催生新的内容形态。”
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广播电视规划院党委委员邓向冬披露,2024年全网剧集有效播放中,12集以下短剧占比达37%,但头部长剧仍占据60%以上用户时长。这一现象折射出用户对“轻量化叙事”与“沉浸式体验”的双重需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编剧/制片人徐萌以《我是刑警》为例,解析长剧破圈密码:“强情节、快节奏、深互动是关键,但核心仍是扎根现实、抵达人性的创作初心。”
华策影视创始人、董事长赵依芳观察到行业生态重构:长剧缩短至20-30集成主流,短剧向精品化、电影化演进,微短剧与电商、文旅跨界融合。“创作者需建立‘全链路思维’,从IP孵化到衍生开发,每个环节都要精准匹配用户需求。”首视协副会长、完美世界影视高级副总裁、完美世界影视业务负责人曾映雪提出“三维发力”策略:长剧深耕现实主义与重大主题,短剧精作类型化创新,中视频探索“剧影联动”新模式。
技术赋能:从“工具革命”到“创作方法论”
技术创新成为论坛高频词。爱奇艺副总裁、总编辑王兆楠以《我的阿勒泰》等现实题材爆款为例,强调技术应服务于“抵达人性的真实”。“AI可辅助剧本诊断、场景优化,但创作的核心仍是尊重人的主体性。技术不是替代者,而是创作者的伙伴。”
首视协副会长、长信传媒董事长郭靖宇分享《唐朝诡事录》系列开发经验,提出“IP深度开发”模式:通过系列化、剧场化运营,实现长短视频用户覆盖与商业价值最大化。首视协视听科技发展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邱章红指出,AIGC技术可助力内容出海,通过多语种生成、文化适配等解决方案,破解本土化难题,推动中国故事全球化表达。
匠心传承:在变革中坚守文化价值
面对市场波动,与会者达成共识: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必须统一。张苏提出“三力”标准:以原创力夯实内容根基,以文化力彰显中国精神,以传播力讲好中国故事。
“技术是手段,文化是根本”,刘燕铭强调,唯有不断增强原创力、文化力与国际传播力,才能赢得未来。他以海润影视即将开机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破晓》为例,阐述如何通过年轻化叙事让主旋律作品“破圈”。
祝燕南总结,视听产业已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精品生产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要敢于在题材开掘、叙事创新、技术融合上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